25 April 2007

再往另個層次


 雖然最後使用筆的機會不會只剩下簽帳單,而且當這個機會來臨時,至少是我,不會希望會在鍾愛的Paul Smith櫃台前被遞上錢櫃的原子筆。
 (當年遠在London的Waitrose,也曾經用過錢櫃筆簽帳。不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如果不是特別的場合當一枝筆會指涉出使用者(或所有者)的身分,一般對於一枝筆的要求就是不要漏溢或斷水,當然如果顏色漂亮更好,造形特別點更好。

 只是每每發現有多少場合發生的狀況會是使用者在身上並沒有備用筆,而在手邊可以任意取得的筆就介入發揮其角色扮演的功能。
 這樣不明不白的文具在性格上就會變得扭曲而且有趣:他的身世可能是從其他人手中接手領養的棄嬰或是人質,他可能是父母一心想要送人過繼讓血種發揚的贈品,他可能是某人貪小便宜的結果,他可能是事務上預計的消耗品,他可能是哪個小女生過去的愛人,他可能是國小校長送的禮物……等等,等等,說起來的坎坷只有讓人直搖頭。
 在這個領域十元(台幣)以下的商品就變得極為突出了!(對市場言,錢櫃筆也屬於這個範疇)這讓當初1938以10美金販售的原子筆,與匈牙利的Biro看來諷刺和跳腳,如果再考慮到通貨膨漲的問題,原子筆的始祖真的會覺得相當不堪。

 那支就在手邊的、而且寫的動的那支才算是支筆,概念中,想像裡,忘記的,店裡的,都不太能算。
 真的行的筆,真正行的筆設計上是要能達到筆能在被需要的地方就能現身的。便宜貨會是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便宜貨讓人隨時忘在任何地方,還要能讓使用者在不加考慮的情形下購買。每個成熟的工業設計師都會告訴你,好的工業設計的概念之一是零件要少,不複雜的加工工續,零件供應商能少就少,減少印刷,模具設計簡單不易耗損,容積節制。在市面上每個文具主要的大廠都一定有具備這樣要求的產品,只要規劃得宜這樣的產品成本一般而言是高不起來的,設計之初成本的控制在這樣設定的產品上是最最重要的,他的成本反應利潤、他的成本同時也會反應在銷量跟佔有率上。
 設計上,這樣的產品比起折凳還要高竿:六角形的筆身不只方便手指可以輕易找到執握的三個平面,更能讓筆身不茲意滾動,比如BiC的設計上更不須任何鏍牙組裝,筆身的長度設定在執握時手中所有支點所及的尺度,筆芯的零件也只鎖定設計為四件,完整的筆也不過七個零件,加上一色印刷說明品牌及型號,至多再加上一打裝的紙盒及整束紙箱,就能出貨了。
 而下次這種不起眼的筆還是會被忘在每一個地方;再被每一個經過的使用者撿起來使用,不會漏溢或斷水。
 就只要這樣。就這樣!

(BiC還有賣刮鬍刀小帆船,真不知道是怎樣的一個企業!)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