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Fixed Gear,就是指單車的飛輪部份是固定的,也就是說當停止踩踏踏板時,後輪也就停了下來,煞止著了。騎乘技巧上,就是完全靠踩踏的控制,如何加速減速、甚至於煞車都靠腳;跟一般另一種往後踩煞車的飛輪有些不一樣。
最早他是拿來場地競速用,現在他已經走上街道發展出不一樣了路線了。
這樣的車子跟BMX的玩法就又不一樣了。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他能往後前進。車子也多是全尺寸的單車下去改裝,外觀上因為車子的特性的關係,完全不需要走線,所以外觀相當乾淨,比那些內走線的高檔車架光滑許多。
然後還有一種東西是單速車。
基本上就是跟大家在騎的買菜車一樣,造形變化一下,就是了。
那年Tyler Brulé還在Wallpaper時,曾介紹過一台alta單速車,她是極簡概念下的菁英,完全水平的牛角把、隱藏式頭輓、單色配色。尤其是她的廣告稿更是不得了。
而這輛車就成為STRIDA改裝道路上的Rude Model。當下定決心做改裝時,有一個最後的改裝意象先放在腦子理會比較簡單一點,一是不容易跳tone、再者會知道「視」可而止,而這兩點都很重要。畫下草圖也當然有一樣的功效,只是找台對比的車會更容易些,因為一台完成的車提供了屬於車的美感,而不是純粹的想像美感。讓改裝的道路清楚方向,更具該領域的專業協調感。
╳ ╳ ╳
第一個換上的就是坐墊。Brooks是原來為設下任何感覺時的第一選擇,原因只是因為原廠的坐墊騎久既不舒適也熱,傳說中的Brooks當然是第一個計畫嘍!只是網路有前輩說STRIDA不能裝Brooks,因為座墊弓不合。
所以一個機會下找來了FSA中具有3級水準的座墊。換上後不但改善了之前的困擾,讓這個改車的感覺都來了。(雖然事後證實其實Brooks與STRIDA頂合的,不過那又是後話了。)
只是這樣一來本來車上登山車的改裝讓人覺得格格不入,牛角、Shimano LX煞車把是怎麼看怎麼怪,車真的不能這樣改。
牛角車把、18"車胎、同大盤色的曲柄、腳踏、三鐵車用煞車把,應該能成全心中車子應有的樣子。
在日本網路流傳有兩輛18"的STRIDA改裝車的車型,相信很多車友都有看過、一台是改3.2版、一台是5.0版本。3.2的車為了讓騎乘姿勢更架接近一般公路車的樣子,做了一些轉接座將座椅與車把的距離拉開,雖然沒騎過,但零碎的外型有讓人感冒了點。
5.0這輛除了車胎外,讓人覺得沒改完得感覺。但配色上相當高竿。
不過STRIDA設計上沿用現在比較主流(請不要在這個地方作文章,這理想表達的就只是她的接受度。)BTM車的想法與零件,四爪式的大盤設計,碟煞等這些先天的設定。車的改裝限定在沒焊接與車床工程之內的部份。基於這樣的理由大盤碟煞他們還是被沿用下來了。雖然騎乘上碟煞有點太銳利了。
改18"是多數STRIDA車友都存有的幻想之一,她的改裝門檻除了硬體上的外,體能也要有些跟隨的改變,因為她起步比較重腳,車身也會被架高,騎乘姿勢相對提高許多。硬體難的部份是找齊所需的零件:24孔的18"輪筐、內外胎、襯帶、編輪的師父,再尋覓正確的特殊工具,其他的就水到渠成。
改裝過程中車把改裝的工程不比換18"胎來的簡單。除了硬體的零件外,還需要電鑽與不爛繨(電動砂輪機)的操作。另外由於煞車線走線須要更長,煞車內外線都要換過。換這兩條線的當時可苦了幫忙的大家(雞排大哥、阿凱,在2008舊曆年大年初二搞了一晚。)。
車把的部份先後出現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外接式的車把。為了保留原有的折疊機能與機構,以原有車把鋸短,兩端再各外接裁成對半的車把。但是過於寬大(50cm左右,寬過兩肩)、稍有遺憾的完成感是這個階段的問題。
之後的解決方案業就是現行的解決方案:車把改裝再開的原因是找到了一支頗為理想的車把,雖然跟設定中完全壓平的感覺有點不一樣,不過完成的樣子與騎乘感相當優,也令人滿意。只是這次的改裝就要有外科手術的水準了;除了將車把其對裁外,將折疊機構複製在這一對車把上花了不少力氣與精神。在圓管狀的車把上打上位置準確的孔很花精神,若沖孔的位子跑掉,兩邊的車把將會呈現一個不對稱,一高一低的樣子,那就不優了。
現在的車外觀不講,騎乘上唯一的困擾就是較高的乘坐位置,上下車多少有些不方便,但若在將坐墊向下調整時,騎車時膝蓋的負擔將會加大。現行的車把與坐墊之間的關係,也讓身體的重量向兩邊分散,比較不是STRIDA傳統上直立的騎乘姿勢,比起公路上身的重量沒有過於前移,現在重心分佈約37比的感覺也將不至對於增加STRIDA龍頭操控上比較靈敏的這個「症狀」。
╳ ╳ ╳
因為改車的原因,車自從過年以來時有零件不完整無法使用的情行。
最近這樣的症頭應已改善不少。
月底可望將因為改18"需要承受不小扭力的塑膠大盤改成鋁合金的。
╳ ╳ ╳
今年Gios台灣除了原本販售的各級公路車外,代理商還進了Fixed Gear的鋼管車,也復古、也潮。
0 意見:
Post a Comment